组团集结!闵行“AI⁺”生态伙伴联盟亮相
2025-05-01 20:20 AI

4月30日,2025年春申人才学院“海创WE来·创想无限”系列创新工坊首场活动在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举办。活动由中共闵行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局、区经济委员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区数据局、大零号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闵行金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指导,由闵行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办。

图片 1.png

图片 2.png

来自区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人才工作负责人,以及闵行区域内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投融资机构代表等约150位嘉宾到场出席了本次活动。

AI引擎启航  凝聚生态共识

闵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工作局局长费文博出席活动并致辞。在政策宣讲环节,区经委系统解读了《闵行区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据介绍,闵行以构建“3+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着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依托“1+N+X”集成化政策体系,从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数智化转型等多维度发力,强化金融、空间、人才保障,推动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作为重点实践载体,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在活动现场全面介绍了其战略定位与核心功能。依托闵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在政策扶持下,试验区正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围绕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集聚智能机器人产业,推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建设。

课程矩阵发布 锚定未来产业的“人才罗盘”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进入“场景为王”的下半场,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关乎区域创新生态的竞争力。

春申人才学院通过“总领定方向→专题挖需求→对接促转化”的闭环设计,以“1+4+N”进阶体系为核心,于活动现场发布了2025年度创新工坊系列课程矩阵,逐层拆解课程逻辑:

➢ 1场总领工坊:明确主题,凝聚共识,发布2025年度课程清单,创建并启动闵行区“AI⁺”生态伙伴联盟;

➢ 4期垂直工坊:针对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慧城市、商用航空四个垂直领域,邀请专家与企业代表探讨技术应用与挑战,聚焦技术痛点与场景适配;

➢ N场需求对接:基于工坊中产生的创新想法与需求,搭建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平台,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生态拼图落定 AI创新矩阵“强链起航”

在全球AI产业竞速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协同”的当下,闵行区正式按下“AI⁺”生态伙伴联盟启动键。首批联盟成员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四家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家区属国企以及20家区内人工智能产业链领军企业,闵行AI生态迈入协同创新新阶段。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产学研对话 解码AI应用落地挑战

在主题分享环节,多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大咖围绕“AI驱动产业升级”展开深度洞察。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金耀辉以《产业跃迁新引擎:AI大模型赋能高端制造创新》为题,深入解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上海码极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朱磊教授通过《从二维到多维:空间智能的升维突破》主题报告,聚焦空间计算技术的前沿发展,深度剖析了多维智能系统在产业升级中的突破性实践。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圆桌讨论环节则聚焦“AI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挑战”由滚动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专家刘开主持,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林圆圆、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莉莉、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PO严琦东以及上海艾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芹进行了对话分享,分别围绕技术与行业场景化挑战,以及实践案例展开。

640.webp (4).jpg

需求对接实践 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当前,AI技术落地普遍面临“三难”困局——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难、研发周期与市场窗口匹配难、单点突破与生态协同统筹难。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AI赋能产业升级”分会场对接会,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领域,为技术转化和企业场景对接搭建桥梁。40余家重点企业代表参与了分会场交流,共同探索破解技术落地困局中的协同路径,为 AI 技术在细分产业场景的精准落地创造了实践空间。

从政策驱动到实践转化,从生态构建到成果落地,2025春申人才学院“海创WE来·创想无限”创新工坊首期活动展现了闵行区在AI赛道上的雄心与行动力。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创新者的舞台——以人才为引擎,以场景为传动轴,一场关于智能未来的变革正在闵行加速上演。